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五年工作总结和五年工作规划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4-09-27   点击:[]

 

五年来,学院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现将五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拓奋进,党建思政工作凝心聚力

五年来学院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学习之星评比活动9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170次、理论中心组学习50次、专项党日活动54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坚定的思想引领和坚强的政治保障。

五年来严格落实两个议事规则,召开党委会116次。明确支部标准化“1550”建设目标,连续4年综合排名学校第一。继续做好“一支部一品牌”内涵提升工程,形成了以“爱在三点半”、“共富智库”为主的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群。1个支部获批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2个支部列为校级A类支部。1位教师获“党建融合 助力共富”之星荣誉称号,学院获“党建融合 助力共富”先进单位。

五年来学院全面、系统、有序、高效地开创党建+”工作新模式实施四个融合,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与陶堰街道成立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科技咨询组,完成5个课题研究。与松阳县大东坝镇揭牌成立共富研究院白老酒研究中心(大东坝实验室),与松阳县政府签订《白老酒产业提升框架协议》

二、学科引领,教育教学成果取得新突破

五年来学院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强化专业建设,《微生物学》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线上线下、科教融合、虚实结合、理实一体:新农科背景下<微生物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批浙江省十四五教改项目。科学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动植物野外实习、微生物学、黄酒文化与鉴赏入选浙江省一流课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入选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学科2个等多个教学支撑平台。学院教师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 浙江省本科院校“互联网+教学”示范课堂1项,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三等奖1项,第二届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三等奖1项。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零突破,生物学硕士点于2018年获批,2023年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五年来学位点聚焦生命健康产业,涵盖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修复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在微生物技术与绍兴酒研究、珍珠与经济水产、生态环保综合治理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现有在校生106人,近五年共培养了46名优秀毕业生,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7人。学院还联合培养博士生16名。

三、以生为本,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学院持续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项目孵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卓越奖学金得奖者2人,学院获校三育人先进集体。学生累计获省级及以上科研立项39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207项,学生一作发表论文199篇,其中本科生SCI论文36篇,研究生SCI论文88篇,在2023年浙江省“互联网+”大赛中获15铜,占全校获奖数一半,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实现新的突破。

五年来动员全院力量深入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完善就业统计和评价反馈机制,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做好毕业生升学服务工作,优化举措为学生考研提速增效,近五年学院考研报考率逐年提升,上线率和录取实现稳定增长,其中2022届学生录取率达到29.19%,创学院历史新高。

四、外引内培,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五年来学院不断加快进人步伐提高引才质量,教师结构更加合理。68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94%博士平均年龄40岁以下。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7.35%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2人,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4人,绍兴市拔尖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6名。1人被评为校第二届“树人奖”。2人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五年来人才队伍水平整体提升,特别在职称方面,培养了8名教授,11名副教授,正高比例、副高比例都稳步上升,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34位,博士后进站14名,3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建设了一支适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需要教师队伍,是校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五、依托平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结合

五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拥有生态环境部全国首个环保执法实训基地、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浙江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绍兴市黄酒研究院、绍兴市农业(水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绍兴市分子诊断和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绍兴市平原河网地区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绍兴市黄酒质量安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绍兴市鉴湖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拥有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团队、浙江省级教学团队、绍兴市重点创新团队。通过平台与团队建设,培育科研成果,提升科研能力,近五年来,学院专任教师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中科院1100篇以上,高被引论文50篇,热点为15篇,封面文章3,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师均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2万元/年。作为主持或参与,荣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面向社会,通过平台与团队建设发挥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一个博士,服务一个企业”行动。近五年来横向项目新增174项,经费达2991.80万元。与环保、农业、生物医药、酿酒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首家环保部环境执法实训基地(印染和医药行业),累计培训达1100人次以上。

这五年来,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与进步,但是,离学校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学院人才从数量上看,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学院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更是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够,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有待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够,产学研机制有待构建;对硕士点培育高质量成果不够,学科方向有待凝练;国际交流深层次合作项目不够,国际合作渠道有待拓宽。

接下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将进一步落实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为学校早日实现“博士学位点培育突破计划”和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五年工作规划

 

学院将以党建引领学院全面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科研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合作与交流三个抓手,力争取得学科排名高位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显示四项成效,为学校早日实现“博士学位点培育突破计划”和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党的建设

一是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立足三全育人,实施四个融合,凝心聚力推动学院新一轮高质量目标任务实施。二是持续做好党建指数发布工作,落实党支部闭环管理,不断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指数。不断丰富“一支部一品牌”建设内涵,落实师生支部联创联建机制,实现党建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与事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新增全国党建样板支部。三是以融合型党建项目化管理机制要求为标准,在工作推进中注重“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管理数字化”。深化与陶堰街道党工委的合作交流,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东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水平。深度参与共富事业,助力松阳白老酒提质创优和品牌推广。大力推广“生环校企联创”平台,拓展服务空间,提升服务口碑。

二、学科建设

一是“特色牵引、主干强身、交叉驱动、生态优化、分类统筹”为建设思路,以地方需求为牵引,以“研究对象+微生物+材料”(OMM)为特色,积极向生物医药、黄酒和生态环境方向发展,形成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势特色更加鲜明、可持续发展更有保障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二是推动生物学硕士学位点高质量建设,扩大研究生规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层次,争取申报成功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硕士点,争取1个学科进入浙江省一流学科。在2027年,争取再申报成功一个硕士学位点。三是建立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三方育人平台,拓展育人途径,联合共建适应生物产业需求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准备好生物学申报博士各项基础工作。

三、人才培养

一是进一步聚焦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每年本科生人数稳定在1000以上,研究生人数达到200名以上,联合培养博士生达到10名以上。每年考研上线率达到30%以上,部分专业达到50%以上。鼓励教师带本科生、研究生进实验室、进课题、进团队,力争学生发表SCI数量取得新高。二是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探索构建虚实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改革质量。力争获得2项高水平教学成果与奖励(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三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积极探究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铸魂育人路径,力争获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思政名师1项。

四、学生工作

一是以党建带团建,扎实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筑牢学生思想之基。与学生利益相关工作内容严格程序管理,坚持信息公开。持续做好宗教工作,完善网宣平台,守好“互联网”思想阵地。二是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深入推动学风营造,争取考研报名率和过线率不断攀升。做好各类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工作,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日常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三是守好学生安全稳定底线。切实做细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使学生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以心理咨询和测评为基础、突发事件处理为原则、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为引导的工作机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科学研究

一是构建学术梯队,培养和积聚教学科研骨干,4个重点方向组建7-8个在全省范围内具体明显学科优势的科研团队,打造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二是争取获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25项,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的科研项目30项,横向项目科研经费年均1500万元,科研总经费突破7500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授权30项。年均发表一级以上期刊论文70篇,其中浙大Top 100期刊、NI自然指数期刊3-4篇。三是发挥科研平台载体优势,把准产业学院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知识传授与转化、技术文化滋养和技术治理路径的逻辑整合,保障科研成果转化,每个博士站每个博士都有一个紧密合作企业,争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5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的政府奖励1项,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六、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以领军人才为着力点,育引并举,形成学院特色人才育引工作机制,争取专职教师达100名,引入“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1-2人。二是强化骨干队伍提质增效三突出激励导向,组建“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创新团队”为一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6个。培养学科带头人5人,培养2-3名教师入选省级人才。三是打造“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互补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争取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96%,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65%以上。增加博士后建站数量以及博士生导师数量。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一流合作伙伴计划,提升国际合作质量,建成高层次、高质量中长期学生海外交流渠道和平台1-2。二是扩大国际留学生招生数量,提升学院国际化合作能力和水平,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三是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高质量学术交流,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不少于5场。成立与新西兰皇家科学学联合共建省级国际实验室工作小组,争取3年内申报成功与马来西亚高校签订合作协议。

 

上一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23年度工会工作报告
下一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24年工作计划

返回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900号 |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